赏析
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情意绵绵的女子,从早到晚都在寂寞中等待意中人的情景。此次格调凄婉,回环缠绵。
“行云冉冉度关山,别时难。见时难。” 以对行云的描写起句,自然带出了思妇的抱怨。行云冉冉,飘荡东西,正像我的心上人行踪不定,来去匆匆,相聚的时间太短,即刻又得分离,真是“相见时难别亦难”。
“怅望南风,早晚送云还。”《诗经·邶风·凯风》中有“凯风自南,吹彼棘心”。我满怀惆怅,希望祥和的南风将冉冉的行云送至家门前,寓有愿爱人早归之意。
“心事情缘千万劫,无计解,玉连环。”古人认为婚姻都是天生的姻缘,词人在《三奠子·怅韶华流转》中,亦有“再生缘”之说。这里借用佛家的因缘说,将思妇和游子的恩爱之情写得超越了时空,历千万劫而永存。其中的情缘没法说得清,也没法解得开。这里思妇的哀怨已被描绘得茫茫无际,亘古至今,仿佛词人笔下之思妇,承担着世间所有思妇的哀怨。
“夕阳人影小楼间,曲阑干,晚风寒。”下片紧承对思妇白天惆怅情态的描写,勾勒出傍晚时分晚风吹寒,思妇在小楼间依栏守望、孤独徘徊的情景。写夕阳中的思妇形象用“人影”一词,极其微妙。时间已是傍晚,光线由明转暗,影影绰绰望去,仍见小楼间曲栏旁思妇茕茕孑立的身影,她已守望了一天,晚风寒气袭人,但她仍在无望地坚持着。此处写思妇心理,生动逼真,其形象呼之欲出,令读者不禁为之落泪。
“料得而今,前后望归鞍。”思妇正在依栏而望,料想她现在正在前后顾盼,焦灼不安,爱人又将何时回归。这两句是对思妇心理活动的进一步揣摩,思妇望归不归,衷情无以倾诉,故焦虑顾盼,愈见其孤独无状,凄苦难熬。
“寂寞梨花枝上雨,人不见,与谁弹。”思妇默默垂泪,如梨花枝头滴雨,但心上人不在眼前,幽泪暗抛,苦水独尝,没人理解。用梨花带雨喻思妇落泪,含蓄隽永,意象非常美丽。因为其美丽,更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。
此诗中,元好问巧妙地化用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“玉容寂寞泪阑干,梨花一枝春带雨”和柳永《雨霖铃》中“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”。将皇妃的痛苦,才子的哀怨熔铸在一起,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。结尾的一个“弹”字,形象地写出了思妇挥泪如雨的情景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词创作于金章宗泰和七年(1207年),词人于此年完婚,时年十八岁。
昔拟栩仙人王云鹤赠予诗云:“寄与闲闲傲浪仙,枉随诗酒堕凡缘。黄尘遮断来时路,不到蓬山五百年。”其后玉龟山人云:“子前身赤城子也。”予因以诗寄之云:“玉龟山下古仙真,许我天台一化身。拟折玉莲闻白鹤,他年沧海看扬尘。”吾友赵礼部庭玉说,丹阳子谓予再世苏子美也。赤城子则吾岂敢,若子美则庶几焉。尚愧辞翰微不及耳。因作此以寄意焉。
四明有狂客,呼我谪仙人。俗缘千劫不尽,回首落红尘。我欲骑鲸归去,只恐神仙官府,嫌我醉时真。笑拍群仙手,几度梦中身。
倚长松,聊拂石,坐看云。忽然黑霓落手,醉舞紫毫春。寄语沧浪流水,曾识闲闲居士,好为濯冠巾。却返天台去,华发散麒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