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杨继洲
杨继洲(约1522年~1620年),名济时,以字行,明代著名针灸学家,梁家园杨氏第十三世裔孙,明代三衢(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六都杨村)人,世代为医,皆任太医院医官。因世居京都,亦称“都门杨氏”。主要作品有《针灸大成》。
人物经历
有一次,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了痿痹之疾,多方诊治,屡治不愈,邀杨继洲去山西诊治而愈,杨继洲仅仅针刺了三针就痊愈了。他在早年就曾编撰《卫生针灸玄机秘要》三卷,但一直未能刊刻问世。正是这个时候,赵文炳看到了《卫生针灸玄机秘要》这本书。他为了答谢杨继洲,决定帮助杨继洲将这本书付梓出版,并委托晋阳人靳贤进行选集校正。此时,杨继洲又博览群书,将其中有关针灸的内容都一一摘录下来。最后《针灸大成》的内容除了《卫生针灸玄机秘要》外,又辑录了《神应经》、《古今医统》、《针灸节要》等著作中的针灸内容,凡是明代以前的重要针灸论著,《针灸大成》都或多或少进行了辑录和引用。
人物作品
清康熙李月桂重刊本 清乾隆章廷珪重刊本 / 中国针灸博物馆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藏
该书的主要贡献为: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,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;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,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;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,加以整理归纳,如“杨氏补泻十二法”等;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。
本书内容丰富,有系统完整的针灸学理论,并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。杨氏对针灸学造诣精深,理论精辟,能广收百家之长,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。他对针刺得气、手法、透针刺、疗程、晕针等具体问题有一定的发挥。
《针灸大成》对于针法、灸法理论是相提并论的。杨氏对于刺法理论的一个最大贡献是将针刺补泻分为大小两类,他认为“刺有大小”,一是手法较轻(平和)的“平补”、“平泻”;另一是手法较重的“大补”、“大泻”。他将针刺补泻进行大、小分类,实质是对刺激量的定性分类,开启了针刺补泻分强弱的先河,对后世,特别是现代有关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。
总之,杨继洲是明代一位针灸学之集大成者,他总结了明末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成果,是继《针灸甲乙经》以后,对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。《针灸大成》的问世,标志着中国古代针灸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,后人在论述针灸学时,大多将《针灸大成》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书,这与该书的学术成就、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针灸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