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思

张籍〔唐代〕

洛阳城里见秋风,欲作家书意万重。
复恐匆匆说不尽,行人临发又开封。

译文及注释

洛阳城里见秋风,欲作家书意万重(chóng)¹
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,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。
¹意万重:极言心思之多。

复恐¹(cōng)匆说不尽,行人²临发³又开封
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,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。
¹复恐:又恐怕。²行人:指捎信的人。³临发:将出发。⁴开封: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。

1、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九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150-151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,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。
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,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。

注释
家:一作“归”。
意万重:形容思绪万千。
复恐:又恐怕。
行人:指送信的人。
临发:将出发。
开封: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。

1、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九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150-151

赏析二

盛唐绝句,多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较少叙事成分;到了中唐,叙事成分逐渐增多,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,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、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。张籍这首《秋思》寓情于事,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——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,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。

第一句是写诗人客居洛阳,现在秋天到了。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,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,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“秋风秋雨愁煞人”的凄凉感受。

第二句紧承“见秋风”,正面写“思”字。晋代张翰“因见秋风起,乃思吴中菰菜、莼羹、鲈鱼脍,曰:‘人生贵得适志,何能羁宦数千里,以要名爵乎?’遂命驾而归”(《晋书·张翰传》)。张籍祖籍吴郡,此时客居洛阳,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,当他“见秋风”而起乡思的时候,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。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,竟不能效张翰的“命驾而归”,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。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,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。“欲作家书意万重”,这“欲”字颇可玩味。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:心里涌起千愁万绪,觉得有说不完、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,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,也不知如何表达。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“意万重”,由于有了这“欲作家书”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,反而变得鲜明可触、易于想象了。

“复恐匆匆说不尽,行人临发又开封”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。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,挑灯夜战地写家书,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。过去的交通很不发达,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,写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了。信写好了,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,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。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,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,还要贴近自己,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,这样才会震撼人心。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。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。诗人虽然担心的自己的家书“说不尽”,但是还是封上信封,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,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。其实,诗人也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,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,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,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,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,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。其实,即使是拆开信封,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。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,诗人通过“又开封”这一动作,清晰地表达了出来,这振动和变化的缘由就是思乡的情感。从结构上说,这也不是单纯的平面层次,是由动作,反映出了心灵的微妙感受的变化。和“断肠人在天涯”,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情思相比,这是一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,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了,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,也是感人至深的。

全诗一气贯成,明白如话,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。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,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,一经诗人提炼,这件极平常的小事、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。后人每每读到,常有感同身受之叹,所谓人同此心,情同此理。

1、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九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150-151
2、萧涤非.唐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

赏析

这是乡愁诗。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书,表达乡愁之深。第一句交代“作家书一的原因(“见秋吴一),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、作书后的心理活动。作书前是“意万重一,作书后是“复恐说不尽一。“临发开封一这个细节把“复恐说不尽一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,意形相融。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,却非人人所能道出。作客他乡,见秋吴而思故里,托便人捎信。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,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。事本子平,而一经入诗,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,便臻妙境。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。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,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。像岑参的《逢入京使》:“马上相逢无纸笔,凭君传语报平安。一写作者戎马首偬,路遇使者,托传口信以慰家人。杜甫的《春望》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一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,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,切盼来书以慰远书。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书。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,寓曲折于平缓,乍看起来,寥寥数语,细细吟味,却有无穷意味。

王安石《题张司业》诗说:“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一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吴格和创作甘苦。诗以秋吴起兴,这是自《诗经》以来常用的手法。秋吴一起,北雁南飞,他乡羁旅,易触归思。例如刘禹锡的《秋吴引》就曾说:“何处秋吴至,萧萧送雁群。朝来入庭树,孤客最先闻。一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,原来他本籍吴中(今江苏苏州),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之的故事。据《晋书·张之传》说:“因见秋吴起,乃思吴中菰菜、莼羹、鲈鱼脍,曰:‘人生贵得适志,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!’遂命驾而归。一张籍与张之异代同里,且俱宦游北方。张之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,知机引退,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,但在见秋吴而思故乡这一点上,却极其相似。他虽不能像张之那样马上“命驾而归一,但却把一腔思乡之书倾泻在纸上。这种感物缘书的创作冲动,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“起兴一,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,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。

“欲作家书意万重一,其中的“欲一字紧承“见秋吴一。原来诗人的心书是平静的,像一泓清水。秋吴乍起,吹起他感书上的阵阵涟漪。行文顺畅自如,一气流贯,然而句末“意万重一三字,忽又来一个逆折,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。因此这里诗人的感书并未顺流而下,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。这种手法,看似寻常,实极高超。我们细玩诗意:诗人因见秋吴而生乡思,于是欲作家书,可是千言万语,又不知从何写起。“意万重一,乃是以虚带实。刘禹锡《视刀环歌》云:“今朝两相视,脉脉万重心。一“万重心一、“万重意一,俱是极言思想感书的复杂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,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,都能体会得到。因为是“意万重一,这家书怎么写呢?写了没有?作者没有明言,让读者去想象,这就叫做含蓄不尽,耐人寻味。

尽管“意万重一,无从下笔,但就文意看,家书还是写了,问题在于匆匆着笔,意犹未尽。“匆匆一二字,生动如画,既写了自己一方,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。联系下文来看,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:也许就要上马、上船,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“马上相逢一那样急迫,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。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,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。由于匆匆落笔,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。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,诗人的急遽之书,匆忙之色,栩栩然如在目前。“说不尽一三字,也与上文“意万重一紧相呼应,由于“意万重一,所以才“说不尽一。而“意万重一也与“见秋吴一引起的乡思相关联。黄叔灿《唐诗笺注》说:“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,正家书所说不尽者。‘行人临发又开封’,妙更形容得出。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,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。一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,环环紧扣,首尾相应。结句更是造语入妙,写书入微,可称一篇之警策。近人俞陛云评论说:“已作家书,而长言不尽,临发开封,极言其怀乡之切。一又说:“此类之诗,皆至性语也。一(《诗境浅说续编》)所谓“至性语一,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书,而且达于极致。在结构上,上句说“匆匆说不尽一,下句说“临发又开封一,渲染足了“匆匆一的气氛。

创作背景

张籍原籍吴郡,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。当时是秋季,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,引起对家乡、亲人的思念之情,于是创作了这首诗。

张籍简介

张籍

张籍(约767~约830),唐代诗人。字文昌,汉族,和州乌江(今安徽和县)人,郡望苏州吴(今江苏苏州)。先世移居和州,遂为和州乌江(今安徽和县乌江镇)人。世称“张水部”、“张司业”。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,并称“张王乐府”。著名诗篇有《塞下曲》《征妇怨》《采莲曲》《江南曲》。《张籍籍贯考辨》认为,韩愈所说的“吴郡张籍”乃谓其郡望,并引《新唐书·张籍传》、《唐诗纪事》、《舆地纪胜》等史传材料,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。张籍的诗词(427首)>>
猜您喜欢

村居

清代高鼎

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
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

己亥杂诗

清代龚自珍

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
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材。(人材 一作:人才)

所见

清代袁枚

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
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